|
一直以來,寵物動物學家都在告誡民眾,口吃不要將看似可愛的國野浣熊當作寵物飼養,因為它野性未除,生浣還沒有被人類馴化。熊逐 它的漸化“頑劣”,美國居民深有體會,寵物從它的口吃外號——蒙面大盜、狂犬病毒攜帶者、國野垃圾熊貓、生浣拆家小能手、熊逐食物小偷……就能略知一二。漸化 但這恰恰說明,寵物這些小家伙們對人類居住的口吃環境是如此地適應。 可能是國野太安逸了,它們甚至“愿意”褪去“野生”的標簽,像貓貓狗狗那樣逐漸“寵物化”。 2025年10月,《動物學前沿》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,研究人員發現居住在美國城市區域的北美浣熊(Procyon lotor)已表現出動物早期馴化的跡象。 主要體現在兩方面,一是親近人類不會立馬逃跑或者攻擊;二是和野外浣熊相比,居住在城市里的浣熊鼻子長度明顯縮短,變得更可愛了,和早期狗狗被馴化成寵物時的情況是一樣的。 一般來說,動物馴化要經歷圈養、選擇性育種等多種方式,但這一次,集中在城市區域的浣熊是自由的,人類沒有將它們關起來養著,那它們為何會自我馴化來“迎合”人類? 科學家解釋道:可能是因為食物。 自我馴化始于城市垃圾 “哪里有人類,哪里就有垃圾,而動物們都喜歡我們的食物殘渣。” 該研究的一個負責人表示,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源源不斷的城市垃圾,小浣熊們圍繞著城市里的垃圾生活,無意間就將自己“困”在了城市里。 在野外,小浣熊們是需要自己去尋找獵物的,否則就會餓死,但在城市里,它只要翻翻垃圾桶就可以了,人類區域最不缺的就是食物垃圾,而且城市里沒有其他大型捕食者,小浣熊很安全。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城市里到處是人,有各種噪音以及各種不同的環境刺激。 部分地區可以養,要求很嚴格 想要長期在城市里生活,小動物們得適應這些“刺激”,膽子大、溫順、冷靜是必備的品質。 試想,一個動物要是很懼怕人類,看到人就逃跑或者發起攻擊,它的下場不會太好,極有可能被過往車輛撞死,或者被鳴笛等噪音嚇死,又或者因為總逃跑導致體能消耗過多。總之,生存幾率會很低。 所以,能在城市里生活的小浣熊,都是膽子大到敢翻人類垃圾,又足夠冷靜,能應對來來往往的人類。 科學家認為,就是因為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之中,促使小浣熊的面相發生改變。 在科學上有一個概念叫馴化綜合征,指的是不同種類的動物長期被馴養,會表現出相似的馴養特征,主要體現在體型縮小、頭骨變化、腦容量變小、體色變化等方面。 面部比較明顯的特征,是耷拉的耳朵和更短更顯幼態的鼻子——在我們人類眼中,這種長相的動物,危險系數低,更可愛也更親近。 這種趨同化的改變,可以用“神經嵴馴化綜合征”(NCDS)假說來解釋。 恐懼、興奮,和腎上腺相關,而腎上腺在胚胎時期由一群稱為神經嵴的細胞發育而來。性情溫和的動物腎上腺素水平較低,相應的神經嵴細胞數量也會比較少或者活性比較低。 而神經嵴細胞功能是很多元化的,它還負責構建面部軟骨和骨骼、皮膚色素以及耳軟骨,導致被馴化的動物外部特征有相似性。 這次研究,科學家分析了近2萬張生活在美國不同地區的浣熊照片,由公民科學收集并上傳。 經過嚴格篩選,并測量照片中“吻部與頭骨的比例”,得出的結論是:和野外浣熊相比,城市浣熊的吻部長度縮短了3.56%。 換而言之,美國城市浣熊在適應城市生活時,意外自我馴化朝“寵物”發展,讓自己變得更可愛更溫順了。 最后 除了城市垃圾效應之外,科學家認為氣候因素也是浣熊改變的原因之一,只是相比較,城市垃圾效應更顯著些。 盡管小浣熊已經在自我馴化的路上了,但科學家建議民眾不要輕易觸摸它,也不要試圖飼養它(大部分地區是不允許的),因為完整的馴化過程可能需要數千年,目前還為時過早。 關鍵是,就算小浣熊最終真的成了寵物,科學家預言,它也是最難“伺候”的那種。 “小浣熊可能會兼具貓和狗的性格,它爪子很靈活,可以打開任何東西,比如開門、開鎖,因此它會很難管教,也很能拆家,普通人是難以駕馭的!” 言外之意就是,不要幻想小浣熊會給主人掃地、洗衣服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