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北京11月21日電 (劉夢青 曾玥)全球南方現代化論壇平行論壇“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”21日在北京舉行。中外作用多位中外學者表示,學者現代傳統文化在全球南方現代化中發揮多重作用,傳統既是文化現代化道路選擇的精神根源,亦成為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際務實合作的全球推動力量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金民卿說,南方現代化絕不是化中西方化,而是發揮基于文明基因的創造性重構。他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例,多重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外作用內生的、具有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學者現代現代化,“這也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啟示,傳統即每一個擁有悠久傳統的文化文明,都能夠在自身的全球文化主體性之上開創出屬于自己的現代化道路”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認為,南方以中華文明的“共生”“天下一家”價值理念為例,中華文明賦予的中國特色,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人類現代化的共同特征。
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伊克巴爾·辛格·塞維亞則從反面論證,指出如果全球南方國家忽視自身文化根基,奉行西方的單一現代化模式,極易滑向全球“初級產品和原材料供應商”的依附角色。
與會學者認為,傳統文化不僅是現代化道路的精神根源,更成為賦能現代化發展的載體。
埃及新行政首都的設計,從古埃及幾何布局和伊斯蘭建筑美學中汲取靈感,展現由文化審美塑形的現代城市系統;錫瓦與新河谷地區的綠洲農業復興,基于本土灌溉方式以及自然理念,強化氣候變化挑戰下的適應能力……
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例,埃及金字塔政治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艾曼·賽義德·阿卜杜勒瓦哈卜表示,在阿拉伯國家和中東地區,根植于文化事業、將過往的智慧與未來的機遇融為一體的現代化路徑正在形成。“唯有使發展與社會的文化認同產生共鳴,現代化才能既可持續又具有包容性。”
不少學者還認為,全球南方國家通過增進對彼此文化的理解,可以更好推動務實合作。
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阿塞拜疆語教研室主任阿格申·阿利耶夫強調了中國和阿塞拜疆雙向語言交流的重要性。他指出,語言互通才能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思想,而文化的深層理解,可以更精準傳遞信息、消除誤解,為全球南方務實合作提供機遇,提升合作的效果與深度。
拉丁美洲社會科學理事會執行秘書巴勃羅·沃馬羅表示,傳統不僅屬于過去,也是未來記憶的基石。全球南方國家踐行現代化,只有加強彼此文明互鑒和知識共享,才能建設一個更好、更公正的未來,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。(完) 更多精彩內容請進入文娛頻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