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嫌錢多燙手 那就開一家汽車商超店吧
時間:2025-11-24 18:27:46 出處:娛樂閱讀(143)
從特斯拉把門店建在北京僑福芳草地開始,果嫌已經十多年了。錢多
車企們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,燙手賣車它終究不是那開賣菜。你在商場賣菜能賺錢,家汽但賣車還真不好說。車商超店
實際上,果嫌在 2023 年 8 月全國商超店數量突破 5000 家之后,錢多行業就進入了漫長的燙手盤整期,除了三四線城市繼續擴張以外,那開一二線已經開啟縮圈跑毒模式。家汽
比如脖子哥附近的車商超店這家商圈,雖然還有極氪、果嫌阿維塔、錢多蔚來、燙手樂道和奧迪這幾個品牌立著,但完全見不到 2、3 年前百花齊放的盛景。
那時候你敢信,連天際汽車都開得到處都是。。。
當時,大伙兒都在鼓吹新勢力引領了 “ 商超革命 ” 。
然而這么多年下來,許多運營不佳的新勢力品牌早已關店跑路,其它一些也更愿意以過道展臺的形式,繼續留在商場里,可以說時代早就變了。
但除了一些小眾品牌倒閉以外,這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原因,商超店并沒有取代過去的 4S 店,反而正在轉化為 4S 店。
早在 2021 年,作為商超店一號玩家的特斯拉,就關掉了北京國貿、深圳萬象城等 9 家商超店,反手則是在郊區補上了 11 家特斯拉中心門店。
這玩意兒在后來逐漸成了特斯拉的渠道主力,除了還是自家直營以外,已經和一般的 4S 店沒啥太大差別了。
特斯拉的這波操作,算是比國內新勢力車企領先一個大版本。
隨后在 2023 年 9 月,小鵬也開始調整渠道,啟動了一項 “ 木星計劃 ” ,直接放開了經銷商加盟模式,本質上和特斯拉一樣,是為了干掉那些已經虧得麻中麻的直營商超店。
光是在年內,小鵬就主動關停了 46 家,算是新勢力里調整最猛的。
然后再到現在,調整渠道模式的品牌越來越多,甚至以服務為賣點的蔚來,開始磨刀霍霍砍向自家的牛屋(NIO House)。
今年 9 月,蔚來就關閉了在廣州珠江新城開了 7 年的標志性牛屋,隨后還有杭州、重慶等等,連海外都改回了傳統車企的經銷商模式。
當然,一些牛屋關閉后,也改成了蔚來空間(NIO Space)這樣成本更低的商超店,但蔚來在商圈門店上的投入,確實是肉眼可見的少了。
車企們逐漸意識到,開商超店已經成了拖累財報的重要因素。
“ 除了省會展廳,商超包虧的。 ” 一位車企區域經理小 M 如是說道。雖然在目前的環境下,開 4S 店也不一定賺錢,但開商超店,大概率就是虧錢,甚至爆虧。
為啥看起來更輕量化的商超店,會比 4S 店(中心門店)還虧呢?其實這和兩者的運營模式有關。
簡單說,商超店的 “ 輕 ” 主要體現在建店成本上。因為商超店的店面是商場給你的,一般你只需要負責裝修的費用;而 4S 店則可能是從商業空地從頭建設,這個建店成本就需要花掉幾百至上千萬。
雖然你建店會有車企給的 “ 百萬補貼 ” ,但開一家商超店確實成本更低。
不過,等你開幾年之后,就會發現有點不對勁,因為算上租金,商超店一點也不便宜。
比如在一開始,很多車企為了宣傳品牌,都會玩把大的,把商超開到城市 CBD (中央商務區),那這個租金可就是天文數字了。
早在 2018 年就有報導說,北京王府井的蔚來中心,一年租金就要 8000 來萬。你得賣多少車才能把這錢掙回來?這可能是蔚來遲遲不盈利的原因之一吧。。。
就算你務實一點,在一二線城市非核心商圈,開一家 200 平米左右的商超店,年租金也會在兩百萬左右(個體差異很大),而如果你換成在郊區開一家 2000 平的 4S 店,租金可能也花不到這個錢。
關鍵對門店來說,這 2000 平帶來的不只是放更多展車,更大的洽談空間,還為 4S 店增加了庫存、交付、售后的環節,這些進一步提高了它的盈利能力。
畢竟現在賣車不賺錢,售后才是門店盈利的大頭。所以從長期來看,開商超店肯定是不劃算的,它的運營成本未必比 4S 店低,盈利方式卻更少。
而除此以外,人力成本也是一個讓商超店老板頭疼的問題。
要知道,普通 4S 店還是正常的工作作息,一到晚上就關門大吉了,而商超店則是和商場綁定,早 10 晚 10 ,一般情況就要分為兩班,比如 9:30-18:30 是早班,13:30-22:30 是晚班。
而且因為身處商場,很多顧客就只是進來逛一逛,并沒有 4S 店顧客這么強的目的性,靠 “ 迎客 ” 賣車的效率也不會很高。所以商超店員工未必能拿到多少提成,而是靠更高的基礎工資。
一位在中心門店和商超店都干過的新勢力銷售小 T 告訴我, “ 商超店有更多的出客幾率,會有更好的機會,不一定賣的多,但能對品牌做一個宣傳。 ”
所以總結來說,租金加上人力的成本,就是一些店面很難賺到錢,甚至大虧的主要原因。
那為啥在幾年前,還有這么多車企投身商超店呢?
首先,當時確實有很多人認為,商超店是一種有很前景的渠道模式,會逐漸替代 4S 店,最終能讓他賺到大錢。
大伙兒可能沒有注意到,除了新勢力,其實有很多傳統品牌也在做商超店,像是比亞迪、吉利、長城以及 BBA 等等。其中既有類似新勢力的直營店,也有經銷商主動加入。
對直營店來說,不太重視盈利,但經銷商加入商超模式,則是一場豪賭。
按照區域經理小 M 的說法, “ 早幾年,好多建商超店呢,是因為這個東西剛興起來嘛,剛火起來,成本也還可控。而且,結果誰都不知道,那有一些大膽的投資人,他就愿意去搞啊,這東西也沒人逼他。 ”
一般來說,開商超店的經銷商,都是基于一家 4S 總店,只是分過去了一部分銷售,相當于開了個二網。只不過相比二網,商超店的運營成本太高,利潤有限,現在大多已經跑路了。
很多人會以為,蘋果、華為、小米、大疆等數碼產品都在進駐商場,汽車一定也行。
其實完全不一樣,比如手機店對空間、人力的要求更低,就算手機利潤不高,也能靠相關配件補足。相比之下,汽車商超店主要聚焦賣車,且交付流程復雜,耗時耗力。
對一家經銷商來說,如果單純賣一輛 10-20 萬價位的車,實打實的收入僅有 4000-6000 元,必須得靠金融等其它增值服務賺錢。如果不是直營,這些商超店可能很難撐得下去。
雖說不劃算,但對新勢力來說,開商超店還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。
“ 你一開始不燒錢,砸入這個汽車市場,人家憑什么認可你未來品牌呀?一個新品牌想進來就賣,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嘛。所以,前期肯定還是要大投入燒錢去砸市場。 ”
在數年前,對初入汽車圈的新勢力來說,重要的根本不是錢,而是未來。為了把品牌打出來,車企燒多少錢都愿意,只要你能像斌總一樣能籌到錢的話。。。
一方面,新勢力們把門店建在商場,可以拉近和用戶的距離,提高知名度。
拿華為來說,它直接改造自己手機門店,讓鴻蒙智行的車型入駐,確實很快占領了用戶心智。你去買個手機,必然會看到幾臺車擺在那里,不說下單,至少你知道 “ 華為開始造車了 ” 。
另一方面,對于弱勢品牌,則可以有機會和蘋果、特斯拉等同臺展示,蹭蹭它們的調性。
就比如開頭說的天際汽車這些,很多人壓根沒聽過名字,你逛完特斯拉看到這個車,會覺得它可能和特斯拉是差不多的車。
而且因為商超店的初始成本低,新勢力可以花小錢快速把渠道鋪開,搶占先機,劃不劃算那都是以后的事情,如果沒有打得一拳開,就根本沒有以后了。
一位在新勢力車企的傳播同學告訴脖子哥,車企的策略就是力大磚飛。
比如說,某家頭部吹風機品牌的媒體投放費用就是 1000 多萬,以至于用戶除了它,就很難想到其它的國產品牌了。車企當然也是這個道理,無非有些確實能砸出來,有些怎么砸就是砸不出來。。。
所以除了商超店以外,車企還會選擇快閃店、巡展等等更 “ 輕量化 ” 的營銷方案。我們在商場中庭、走廊、廣場等看到的一些汽車展子就是這么回事。
不過這玩意兒的成本依然不低。比如在杭州核心商圈展一個月的報價大概在 40 萬以上,其實和商超店的租金成本差不多,但貴在一個靈活。
如果效果不好,你可以試水一個月就走了,如果超預期,你完全可以一直展下去。畢竟對商場來說,這玩意兒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,被稱為 “ 多經 ” (多種經營),幾乎什么都可以談。
但這種模式更加弱化銷售的作用,變成純純的品牌營銷活動,賺錢也就更難了。
總之商超店的時代終究過去了,如今新勢力車企們拼的早就不是投入多少,而是如何早日讓利潤回正,這對商超店來說就是一記致命打擊。
雖然在目前行情下,依然也有不少商超店是可以盈利,甚至大賺特賺的。但讓一些實在虧到不識雙親的鋪子趕緊出清,是車企們的當務之急。
所以這幾年,一些商超門店就開始收縮。但咱們也不用過分解讀,這更多是對過去過度擴張后的調整。
說白了,品牌立起來之后,如今的新勢力已經變得更加務實了。